不知是不是臨近清明節(jié)的緣故,午夜夢回,我仿佛又見到了奶奶。她頭發(fā)花白,背微微佝僂著,正坐在墻根下補衣服。沒錯,就是她,那個在歲月長河里,用愛為我編織童年的奶奶。奶奶一生平凡,沒有驚天動地的壯舉,可與她相伴的成長時光,卻是我此生最眷戀的回憶。如今,她已離開我二十余載,可她的音容笑貌、舉手投足,卻常常清晰地浮現(xiàn)在我眼前,從未淡去。
時常懷念奶奶做的飯菜,那是獨屬于我的“人間至味”。小時候,父母為了生計奔波,無暇顧及家中瑣事,母親常去地里勞作,一日三餐多是簡單的面條搭配腌菜,而奶奶,總能在平淡日子里變出驚喜。她在后院轉(zhuǎn)一圈便能尋來幾只小蘑菇,在爐火上用小油勺翻炒幾下,瞬間,香氣四溢,一碗噴香的炒蘑菇就讓我垂涎三尺。家里老母雞下的蛋原本是父親叮囑特意留給奶奶補充營養(yǎng)的,可她卻總是炒了雞蛋讓我和哥哥吃,我那時年幼不懂事,總是吃得津津有味,還嚷著不夠。還有奶奶烙的蔥油餅,面餅焦香黃亮中透著片片蔥花的點綴,吃起來滿口掉渣,蔥香濃郁,我常常一個人吃掉大半個才覺得滿足。奶奶會做的美食數(shù)不勝數(shù),可遺憾的是,這一手好廚藝母親和我沒能傳承下來,那些帶著“奶奶味道”的美食,只能永遠留在記憶深處。
一直銘記奶奶的熱心腸。奶奶耳聰目明、心靈手巧,剪紙、做花饃的手藝堪稱一絕,更難得的是,她有一顆熱情善良的心。村里誰家有喜事需要她幫忙,她總是爽快答應下來,而我也樂意當她的“小尾巴”,跟著她一起去蹭些好吃的。一到主家,奶奶利落地挽起袖子,開始揉面、剁塊、搓條、盤圓。只見她一會兒用剪刀剪出葉片的形狀,一會兒又用筷子夾出嬌艷的花瓣。原本平淡無奇的面團,在她手中變成了栩栩如生的面花。
有時,村里有人家辦喪事,也會請奶奶去做紙扎活。她將彩紙折折疊疊,不一會兒,一朵靈巧的紙花便在她手中綻放。她用靈巧的雙手做出一件件精美絕倫、活靈活現(xiàn)的手工作品,為失去親人的鄉(xiāng)親送去了慰藉。當別人留她吃飯以表感謝時,她總是笑著說:“遠親不如近鄰,鄉(xiāng)里鄉(xiāng)親,就該互相幫襯。”直到現(xiàn)在,我回到村里,還能聽到大媽大娘們對奶奶的夸贊,言語間滿是懷念與敬重。
我永遠難忘奶奶留下的“傳家寶”。奶奶沒讀過書,卻深諳許多做人的道理。她常把“耕讀傳家”這句古訓掛在嘴邊。在奶奶心中,讀書是頭等大事,她總是督促我第一時間完成作業(yè)。有時我正在學習,母親讓我?guī)兔Ω杉覄眨倳r下母親,讓我專心學習。她雖不識字,卻喜歡坐在一旁,輕輕翻看我的書本,撫摸我寫過的字跡,眼神里滿是溫柔與期許。在學習之余,她也鼓勵我下地干活。當我偷懶不想去的時候,她總會嚴厲地批評我“四體不勤、五谷不分”。在奶奶和父母的教導下,我從小就學會了摘棉花、摘豆子、撒種子、挖野菜,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農(nóng)活。奶奶對我的嚴格要求,讓我養(yǎng)成了重視學習、熱愛勞動的品質(zhì)。
奶奶教會我的還有很多,我一直感念她的付出和教誨。我自幼跟著奶奶長大,對她的依戀絲毫不亞于父母。恍惚間,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時候,奶奶用溫暖的手牽著我,她輕輕撫摸我的頭發(fā)……
()
|
陜公網(wǎng)安備 61058102000140號